这段时间,关于童话和少儿作品被读者投诉的事件层出不穷,比如《伊索寓言》被投诉暗黑。
其实,童话世界并不都是纯洁的,就如成年世界并不都是暗黑的。这些争论几乎年年上演,但就如以前争论《哈利波特》,我们鲜少看到他们去听听哪怕一位小朋友的想法。
回到中文编辑校对网。
“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,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,以儿童的耳朵去听,以儿童的眼睛去看,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,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、喜欢看的作品来。”
童书作者如是,那么编辑儿童读物的基本条件又是什么?
“文字合于儿童的程度,事物合于儿童的了解,顾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,以及阅读的兴趣,务使成为儿童自己的读物,而不是成人的儿童读物。”
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、编辑(出版)家、教育家陈伯吹先生说,这些“实实在在是编辑儿童读物的基本条件”。
其实,这段话,也是因为70多年前的、与本文开头一样的争论而作的总结。当时的争论也分为教育界和文学界。最后,“跨界”文学和教育的陈伯吹在1947年总结说,儿童读物应该描写阴暗面,应该从阴暗写到光明,但是描写阴暗面应该有个限度,这个限度是至少要顾及儿童的年龄、理解程度、心理卫生。
11月6日,小雨。中文编辑校对网 摄于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古镇—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、出版(编辑)家、教育家陈伯吹故乡。
“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被认为十分道地的艺术品”。陈伯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,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。他的儿童文学创作、翻译和包括编辑出版理论研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遗产。也许有些人忘了他的名字,但也许记得《一只想飞的猫》,或者印有“少年儿童出版社”童话书。 中文编辑校对网摄于罗店古镇,11月6日,小雨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曾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王富仁说:“把现实社会不完满的地方当作完满的地方告诉儿童,不但是对儿童的犯罪,也是对人类的犯罪。”更有甚者,去年,中文编辑校对网帮助某知名出版机构编辑一份四年级孩子的作品集,其中有一个孩子的作品,3万多字,从头到尾充斥着成人笑话、血腥屠杀、虐待动物,还配有杀戮图片,后来一打听,原来是家长代笔。这组稿编辑和家长,约莫是死罪了。
几百年前“照进现实”的童话故事,有时代的局限性。比如《格林童话》,它面临的批评从未停息。这时,就需要编辑做好编的工作和辑的工作啦。
陈伯吹也一直坚持,儿童读物是编辑给“现代的中国的儿童”看的,认为编辑儿童读物,要有“正确的认识与思想,科学的智识与技能,艺术的欣赏与创作”。他把儿童对社会的“正确的认识与思想”放在第一位,充分说明他直面现实的儿童读物编辑观。同时,他也认为,教育与审美,要两者并重,编辑要寓教于美,“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被认为十分道地的艺术品”,编辑们“要依照文学的形式与艺术的技巧来编辑”。
他给儿童读物编辑的审稿建议是:如果能够“儿童本位”一些,可能发掘来的作品会更多一些。如果审读儿童文学作品不从“儿童观点”出发,不在“儿童情趣”上体会,不怀着一颗“童心”去欣赏鉴别,一定会有“沧海遗珠”的危险。
陈伯吹认为,编辑儿童读物时要重视它们的特殊性,不能和成人作品“一视同仁”。编辑“必须分别对待,甚至应该有另外一种尺度去衡量”。此外,他在80多年前就利用“悬赏”等方式吸引小读者参与刊物活动,加强与儿童读者交流。
中文编辑校对网值班小编11月6日“亲自”冒着小雨瞻仰了陈伯吹先生的故乡罗店古镇。古镇有600多年历史,但昔日风光已难寻,小编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称得上干净的面馆,来了一碗“四喜烤麸汤面”。
可惜的是,这位“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,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,以儿童的耳朵去听,以儿童的眼睛去看,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”的老人,在1960年被莫名批判、“斗争”。此后,老先生就更多强调“教育方向”这一条了,于是就有了1977 年6 月18 日,老先生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的《在儿童文学战线上拨乱反正》。但具体说了什么,读者自行查找翻看。
回到开头,这样的争论、辩驳,从上文看已持续了70多年,甚至成百上千年,大约永远不会有一个说服所有人的答案。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:任何作品都可以接受批评与重新认识,但批评不等于要“让它消失”,这里,就需要我们编辑的智慧。
中文编辑校对网11月6日摄于中国连续运作时间最长、获奖作家最多的文学奖项“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”颁奖地,上海宝山区。